中国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奖励评价
科学普及
研究进展
会员之家
会议系统
 

关注中国草学会

 

关注中国草学会信息之窗

专家解读一号文件 | 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 释放“小”草“大”能量

发布时间:2023年8月4日 来源:中国草学会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白史且研究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释放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特别是文件中“大食物观”“草原保护修复”“草产业发展”“草原畜牧业”几大关键词,强调了草原在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再次重申树立大生态观、大资源观、大食物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赋予草原工作者重大责任和使命。

四川省草原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上游,总面积1.453亿亩,其中天然牧草地1.415亿亩,人工牧草地86.56万亩,其他草地(草山、草坡)292.91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9.9%,居全国第六位,是六大牧区之一,素有“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之称。全省草原工作者将胸怀“国之大者”,紧扣“省之要者”,持续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深入实施草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草产业、强化草原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不断释放“小”草“大”能量,扎实推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树立大食物观,加强草原系统治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草原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省草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据估算,全省天然草原鲜草产量7032万吨,折合干草2147万吨,直接产值430亿元;理论载畜量3269万羊单位,按照1只羊单位1500元计算,理论经济效益490亿元,全省天然草原综合产值可达到920亿元,发展潜力大,对肉奶等优质蛋白贡献价值高。因此,挖掘草原资源潜力,保障饲草和饲料供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一要强化草原资源保护。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所需最基本、最重要的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有序推进草畜平衡示范县创建,探索开展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区优化调整,总结推广增草减畜、提质增效管理经验和模式。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推进草原变化图斑判读和核查处置工作,严厉打击非法挤占草原生态空间行为。二要加强草原修复治理。落实国省草原生态治理工程,科学布局退化草原修复治理,优化种草改良和围栏封育等修复工程内容和技术路线,严格项目监管,优化成效评价机制,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增加地上生物量,提升草原生产力。三要加强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健全草原有害生物智能化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常态化开展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实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评估,推进绿色防控、社会化防控和联防联控。加强草原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完善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防控基础设施。推进黄河流域草原鼠害防控综合示范区建设,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草牧业系统防灾减灾能力,为草原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保护种质资源,实施草种业振兴行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从种质资源普查,新品种培育,产业化育种等方面做了安排部署。牧草种植资源作为农业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牧业发展的芯片。我省草地植物有近3000多种,具饲用价值的800余种,其中禾本科和豆科共400余种,饲用价值高的200余种,全省收集保存草种质资源近3万份,通过国家和省审定的草品种共计119个,建原种基地1150亩,建有草种基地3.94万亩,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品种基础。实施草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四川草种质资源搜集、保存、挖掘和利用工作必要且重要。一要加强草种质资源保护,开展草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存全省各类草种质资源,建立草种质资源库、资源圃及原生境保护为一体的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二要加强新品种审定培育,常态化开展年度草品种审定工作,审定一批涵盖饲用草、生态草等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新品种,推动省级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点建设。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深度挖掘具有高蛋白、抗逆性强、抗病虫害、再生性强等优异育种材料,选育新品种,奠定育种原始创新基础。三要推进育种产业化,启动主推草品种原种基地建设,提升原种保种扩繁能力,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管理,健全“政府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种、项目配套转化”的草新品种推广新机制,搭建省级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发展现代草业,做强做优小草大产业。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富民产业。草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涵盖三产,衔接城乡,突出草原优势,培育发展草业新业态,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做长链条、做实效益,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是发展现代草业的方向。据估算,我省草产业综合产值可达2871亿元,其中草牧业产值1990亿元;草原生态服务功能产值560亿元;特色草(药用、食用)产值200亿元;草坪及园林绿化产业产值100亿元;草原旅游业产值20亿元;草种业产值1亿元,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要优化草产业发展布局,谋划编制全省草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根据川西北高寒草甸草地区、川西南山地灌草丛草地区、盆周灌草丛草地区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兼顾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需求因素,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饲草业、草种业、草原旅游业、特色草产业、草原服务业等产业。二要创新草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种草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试点探索“龙头企业+饲草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草地放牧+集中舍饲”模式,开展高产优质牧草混播人工草地建植,建立草畜肉、草畜肥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推进草旅、文旅融合,以点带面,示范推广,提高草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要加强草产业政策支持,争取中省财政支持政策,设立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对涉草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建立草牧业保险体系,增强经营主体风险防范能力,为做强做优草产业保驾护航。

深化创新赋能,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前沿技术突破,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研发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我省积极与国家和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目前已牵头并参与建设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级创新平台,行业内批建7个林草内部创新平台,获批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建立2个省级草业科技创新团队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团,科技平台和团队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但仍需进一步解决草原高质量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一要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引导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对符合条件纳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优先给予支持。加强草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采取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吸引高端领军人才,鼓励专业人才到草原重点地区挂职。二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重点开展高产优质草种质创新、草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等研究,推动科技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一体化,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三要强化装备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支持丘陵山地饲草种植的中小型农机具研发推广,推广使用天然草原改良复壮机械、人工草场生态种植及精密播种机械、高质饲料收获干燥及制备机械,加快草原修复和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