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奖励评价
科学普及
研究进展
会员之家
会议系统
 

关注中国草学会

 

关注中国草学会信息之窗

草原可持续经营与牧民生计 -2025中国草学会国际草原和牧民年分会场在青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来源:中国草学会

草原可持续经营与牧民生计

-2025中国草学会国际草原和牧民年分会场在青岛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12日,中国草学会2025年国际草原和牧民年分会场在山东青岛市隆重召开。作为中国草学会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分会场紧扣“国际草原和牧民年”核心主题,汇聚国内草原生态、畜牧业经济、民族文化等领域专家学者,于当日上午8时准时开幕,通过学术汇报与圆桌论坛相结合的形式,深入探讨全球草原保护与牧民生计协同发展的关键议题,为2026年将要召开的国际草原和牧民年预热蓄力。

 

学术汇报:多维度解析草原和牧民发展核心议题

       分会场开始,来自全国多所科研院校与基层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次登台,从生态理论、政策实践、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龙瑞军教授率先开篇,以“话说国际草原与牧民年”为题,系统梳理了联合国设立2026国际草原和牧民年的背景、目标与全球意义。他指出,全54%的陆地面积为草原/放牧地,66%的国家拥有草原资源与牧民群体,草原不仅为20亿人提供生计支持,更储存全球30%的碳量。针对当前草原面临的气候变化、过度放牧、青年人口流失等威胁,他呼吁通过国际协作强化草原保护,推动“植物-动物-微生物-牧民”四位一体的草牧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并介绍了IYRP东亚区的筹备进展与中国参与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谭淑豪教授团队以“草地确权对牧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及机制”为题,基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三阶段面板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模型与机制检验发现,新一轮草地确权可通过激励牧户积极利用草地、促进草地流转,显著提升牧业技术效率,为草原产权制度优化提供了实证支撑。她建议进一步完善草地流转交易平台,借助数字化技术加强政策宣传,增强牧户产权安全认知。

 

       中国农业科学院王明利研究员则以“我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及现代化之路”为题展开论述,总结了我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产业化品牌建设的阶段性成就,同时指出产业链短板、科技支撑不足、政策市场体系不完善等瓶颈。他提出“强根基、提档次、增效益、重牧民、多关注”五大重点方向,强调需加强本土化科技人才培养、完善疫病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构建生态友好与富民增收并重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体系。

        山西农业大学侯向阳教授团队以“草原牧户超载和减畜的影响因素、生态效果及对策”为题,创新性提出“心理载畜率”概念,揭示牧户心理载畜率普遍高于草畜平衡标准是长期超载的内在原因。通过对比中国与蒙古草原生态修复实践,他建议建立牧户自主性减畜长效机制,科学调整生态补奖政策,精准施策推动草畜平衡。

 

       北京林业大学董世魁教授、内蒙古大学李永宏教授、新疆农业大学孙宗玖教授、兰州大学侯扶江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唐建军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戎郁萍教授、内蒙古“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巴雅斯胡良、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荣研究员、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刘刚研究员、兰州大学尚占环教授等专家先后登台,分别从草原管理理论演进、适应性放牧技术、新疆牧区现状、黄土高原农牧能量平衡、草原新质生产力创新、草原保险支付意愿、草原与牧民协同发展、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案例、生态型羊绒生产技术、牧户生态治理参与行为、青藏高原传统生态文化、兴都库什-喜马拉雅高原碳管理等角度,呈现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草原保护与牧民发展提供多元解决方案。

 

       分会场发起人内蒙古农业大学韩国栋教授汇报了“草原自然和社会经济结合的国际草原和牧民年”,并总结强调草原是 “生态-生产-文化” 三维系统,需突破 “重保护轻利用”,或“重生产轻生态”单向思维——生态保护需科学管控(禁牧休牧、草畜平衡),但需保障牧民从保护中获稳定收益,形成 “保护-受益-再保护” 良性循环;指出当前核心矛盾为草畜平衡政策刚性与牧户生产灵活性冲突、生态补奖“普惠性”与“激励性”失衡、传统游牧文化与现代生产脱节。提出 “动态草畜平衡”(结合遥感与地面监测,年度调整载畜量)、创新生态补偿(补奖与草原恢复成效挂钩,支持 “生态+文旅/品牌”增收)、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划区轮牧技术,引入物联网监测)三大路径;分享锡林郭勒盟“合作社+生态管护” 案例,该模式提升草原植被盖度12%-15%,牧户年均增收1.8-2.5万元。

圆桌论坛:凝聚共识,共绘草原与牧民发展蓝图

       学术汇报结束后,分会场进入圆桌论坛环节。本次论坛由内蒙古农业大学韩国栋教授主持,邀请泽柏研究员、姚雪玲女士、巴雅斯胡良以及基层牧民布和朝鲁、富刚、多杰项杰等参与圆桌论坛。论坛围绕“国际视野下中国草原和牧民发展的机遇及其挑战”展开深度对话。

论坛中,韩国栋教授结合国际草原与牧民年筹备进展,强调中国需在东亚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与蒙古国等周边国家的协作,共同推动草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布和朝鲁、富刚作为基层牧民代表,分享了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四子王旗等地通过“少养精养”“季节轮牧”实现草原恢复与牧民增收的实践经验,提出需进一步降低牧民生产经营成本,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泽柏、多杰项杰则从民族文化和青年牧民角度出发,呼吁重视青藏高原等地区传统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推动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融合,增强牧民在草原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与会专家及牧民一致认为,2026国际草原和牧民年为中国草原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未来需从政策协同、科技支撑、社区参与、国际合作四个维度发力:一是优化草畜平衡、生态补奖等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加强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科技研发,推动智慧牧业落地;三是尊重牧民主体地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分享中国草原治理经验,参与全球草原治理规则制定。

       本次分会场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草原领域专家搭建了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平台,更明确了中国参与2026国际草原和牧民年的重点方向。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协作,为推动全球草原可持续发展、保障牧民生计福祉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国际草原和牧民年目标落地见效,共同守护草原这一重要的生态与文化瑰宝。

(董灏、姚雪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