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奖励评价
科学普及
研究进展
会员之家
会议系统
 

关注中国草学会

 

关注中国草学会信息之窗

【榜样引领】匠心育人润桃李 潜心科研寸草心 ——记甘肃农业大学“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负责人师尚礼教授

发布时间:2024年6月3日 来源:中国草学会

【榜样引领】匠心育人润桃李   潜心科研寸草心
——记甘肃农业大学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负责人师尚礼教授

       文章来源:新闻中心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编者按: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全校师生精诚团结、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和追逐理想、实现梦想的创业激情,党委宣传部将持续开展身边的榜样寻访活动和甘农人物典型事迹宣传报道,深度挖掘学校不同时期名师大家、杰出校友和在校师生感人故事和工作成就,深入阐释“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和情系稼穑、强农报国、富民安民等价值追求,强化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讲出有思想、有温度的甘农故事,传播好有品质、有能量的甘农声音,营造正能量充沛的校园氛围,全力构建“大思政”“大宣传”工作格局。

师尚礼指导牧民种植苜蓿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只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但小草为人们带来了充满生机和孕育希望的绿色愿景。把小草的事情做好,发展草业和保护好草原生态,乃‘国之大者’!”在中国草学会党委委员、原副理事长、甘肃农业大学师尚礼教授看来,“甘肃横跨长江、黄河流域,从湿润到干旱、从平谷到高山,拥有着类型丰富的草地和风光旖旎的草原,是研究草、培育草、利用草的最好场所。”

       师尚礼教授所在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是一个薪火相继、勇毅前行的光荣集体,我国草业领域的两名院士——任继周、南志标,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学习过,为草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曾在国内率先开设草原本科及硕士专业,获批首个草原科学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培养了一大批草学人才,被业界誉为中国草业的“黄埔军校”。曾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

      由师尚礼教授牵头的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引领创建并获批首个国家级草坪科学与工程本科特种专业,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学科研团队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师尚礼工作照

       言传身教,做好师生的引路人

       师尚礼教授作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在近4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以多年担任学院和学科负责人的敏锐和担当,打造了契合现代草学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

他基于任继周院士草地农业“三个界面”理论,首倡提出并实践的理学、农学、经济学对应支撑的“草丛-生境”生态过程、“草地—家畜”生产过程、“草畜产品—社会”经济过程和“学草人—社会责任”思政过程的“三学四过程”知识学习和能力素养融合构建体系,已普遍运用于草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的学生既懂理论又能实践,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师老师每节课都有‘新花样’,他总是能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讨论’互动教学法中,营造差异化学习环境,启迪我们每个人的心智。”草业学院的学生特别喜欢上师尚礼教授的课,每次提起来都是满脸的开心和钦佩之情。

       草业学院的青年老师也常常说,“师老师很好地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帮助我们尽快站稳讲台,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在真正落实着‘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责任,是为人和治学的好榜样。”

       而对于师尚礼自己而言,做一名受师生都喜欢的老师是自己工作的动力源泉,他常常说:“‘老师’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项工作,更是一片真心、一份责任!”

       躬行实践,成为草地科学领域的开拓者

       草地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我国草地退化问题比较突出。身为草学教育与苜蓿科技工作者的师尚礼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迎难而上,用脚步丈量广袤的西北草原,给草原“治病”、护草原“健康”,用实际行动维系着“草—畜—人”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现象日趋严峻,直接危及着牧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2011年,因农业公益性行业项目“社区生态畜牧业”执行的需要,邀请他主持“甘南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本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把国家所需、牧民所盼、专家所能和未来所向融合起来,因为这是他深深眷恋和舍得投入时间精力的地方。十二载与牛羊为伍,与雨雪同行,足迹踏遍青藏高原的六大牧区,只为牧区转型发展实现草好、人也好的目标,真情守护青藏高原的草原绿色生命线。

       经过长期深入思考和验证,师尚礼教授逐渐意识到草地退化的本质,是由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入不敷出”造成的。他说:“人类利用天然草地时,土壤养分随着大量植物与动物性产品输出,各种元素被过量带出草原系统,在得不到有效补给的情况下,打破了系统内原有的‘土壤-植被’养分循环,长年累月则使土壤肥力降低、养分储量亏损,以致地表最终裸露。”

       之后,通过对夏河县桑科乡草场的动态监测,师尚礼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研究出发,揭示出水、土、气、人、草、畜和微生物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并由此集成了一套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创建了高寒地区“以牧民为中心”的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种草养畜”草畜平衡理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在甘南夏河启动实施退化草原修复工程示范项目,基于该理论和技术的推广应用,邀请师尚礼教授为首席专家,在遵从牧民传统利用方式的前提下,实施修复草原面积8.2万多亩,效果良好,为青藏高原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草地生态循环样板。

       2023年,师尚礼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六盘山—秦巴山区特色种养绿色高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和中国工程院“重要草类甘肃种业发展战略咨询项目”,一如继往地奋战在自己挚爱的牧草事业第一线。

       作为师尚礼教授团队成员的曹文侠教授说:“师老师的治学态度、创新意识、工作热情及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团队传承和发扬,也是激励我们努力工作和不断创新的持续动力。”

       科技强农富民,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甘肃省是个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和区域位置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师尚礼教授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制约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富口袋”到“富脑袋”,努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师尚礼教授是长期从事苜蓿研究和利用的科技工作者,苜蓿富含蛋白质、优良纤维及多种维生素,是畜禽喜食的“牧草之王”,而青藏高原自然生长的牧草多以禾本科、莎草科为主,是苜蓿生长的禁区,人工种植苜蓿的历史尚属空白。师尚礼教授认为,青藏高原高寒区苜蓿草地建植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优质苜蓿品种的越冬性能和寒作栽培技术。

       基于此,他和团队百折不挠、反复试验,最终在甘南夏河高寒牧区使人工种植的苜蓿越冬率由之前的35%以下提高到87%以上,平均亩产鲜草由950公斤左右提升至2100公斤以上,同时也使青藏高原的苜蓿种植区由原先的海拔2.5千米以下的暖温带,扩展至3千米的高寒带,使青藏高原的家畜吃上了“香饽饽”。

       现如今,师尚礼教授团队不但筛选出了抗寒能力极强的紫花苜蓿品种,同时还设计完善适宜高原气候的原地荫干、土法晾晒、压扁晾晒、草架晾晒、切节晾晒法和青贮剂筛选等流程,开发了空心圆草捆、青贮包、草束和苜蓿蛋白营养舔砖等草产品,切实增强了牧民抗灾保畜能力,使牧民饲养的牲畜冬季损失率降低了80%以上、收入提高30%,累计为牧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

       师尚礼教授说,自己和团队成员2011年第一次踏进夏河县王格尔塘镇永杰草业合作社和桑科乡央吉才让畜牧业合作社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草捆凌乱地晾晒在路边,牛羊毛色杂乱、瘦骨嶙峋,职业的习惯让我们停下了脚步,我们想用专业的技术改变他们粗放经营的现状,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让农牧民获得实实在在的致富能力。”

       “能遇到专家我们太幸运了,假如回到几年前,我们牧民们会经常遇到冬季牛羊掉膘、空怀胎和冬瘦春亡的问题,常常会损失很多钱呢!”当地牧民说起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和师尚礼教授都流露出由衷的感激之情。

       除了帮扶增富,师尚礼教授团队还非常重视“扶智”。多年来,他们将产业培育、合作社壮大、带头人培养与拉动就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及牧区发展融合起来,通过互访式、浸入式的“心贴心”观摩交流,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专家、新型牧民和致富能人。

羊吉才让曾是夏河当地一名普普通通的藏族牧民,通过师尚礼教授团队十余年的“陪伴式”培养,现在已成为合作社负责人并被县政府聘为“新时代牧民讲习员”。“这十几年,我不仅学会了种草,还掌握了牦牛养殖和鲜奶加工技术,也认识到了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和生产标准对增收致富的重要性。我自己最明显的变化是年收益从2万元增加到了如今的40万元,家里的土坯房已经变成了三层大楼房,我期盼师院长能到我的新家里住一住。”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草原牧民心底的喜悦与自豪。

       “我们的草原上经常有‘专家’来做项目,项目做完就走了,与我们牧民没有什么关系”央吉才让说。

       “最初我们看到的是合作社负责人和牧民们那种不相信的眼光,通过几年的真心帮助,他们从怀疑到信任,再到渴望合作,对我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我们确实在科技帮扶和富民上做了些事情,也慢慢地跟牧民成为了朋友,这也是我们搞科研额外的收获。”师尚礼教授在回忆往事时也很感慨。

       牧民们开玩笑地说:“第一次遇见师院长和团队老师对我们这么关心,还有些不习惯,还以为专家是骗我们呢!”

       是的,是专家团队用真情真心、细心耐心把他们“骗”上了一条更宽阔的农牧结合发展致富之路。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接地气、有实效的科研工作让师尚礼教授感到欣慰,“牧民们的自我发展水平和眼界视野拓宽了,组织意识、集体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我们希望能帮助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在国家好政策的引领下,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正过上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幸福生活。”